白镇军就揉了揉子吟的发,沉声说着,大哥懂。
子吟虽比自己小,然而依然是操着兄长的心,即使武家大房把子吟送出去了,他竟也还是为着武家、武子良操着心。
这既是子吟根深蒂固的观念,也是一种盲目的固执——这事本来无分对错,然而当白武两家生出了矛盾,子吟就面临两难,待武子良好,就是忽略了杀妻之仇,可站到白家的一面,却又背叛了生养自己的根了。
当年武子良作内应一事,并没有声张出去,当时已经死了的三弟,在马鸾凰军队里,自然是不知道的。
然而白镇军知道,甚至还曾试探过子吟对子良的想法,子吟便如何无法在大哥面前,无视武子良曾经犯过的大罪。
子吟,你要知道你那弟弟性情反覆,即便这回真签订和约了,也不意味他是真心要与白家和好的。
大哥,我知道。子吟就低低地说,不过,我还是想要试一试。
子吟没有透露予大哥知道,在子良面前,他已经是以自身相胁了,子良若是真那般执着于自己,他的这个威胁,大概也能发挥制约的效用。
大哥不阻止你。白镇军看子吟的态度是如此的坚持,便说,不过,大哥也不妨与你说句丑话,一旦武子良再动什么手脚,我便不会再饶他了。
……嗯。子吟就低低地应道,心里却是想着这不会发生的,除非……子良对自己的那些告白,都是假的。
子吟这日与大哥谈开以后,便切实地为议和准备着,对于和约的条文该如何撰写,他实在是毫无主意,不由便向止戈和二哥请教了。
尽管众人都知道子吟正在筹备着白武两家的和议,然而知情之人里,无一人相信这事能谈成。一来,武子良恶名昭彰,他那狡诈而毫无原则的性子,让任何军阀都不愿诚心与他结盟;二来,武家和徐家合作愉快,他们的势力从长江流域一直伸展到上海去,正是欣欣向荣,为何要突然倒过来,去讨好白家呢?
可白大少帅既是表明要支持子吟,知情人也就沉默着,看子吟为此而奔波、忙活,在一个月后商定了白家与武家和谈的一天,他们把地点定在利顺德,正是上回子良来请客时订的那顶层大包间。
白镇军要兄弟仨一同出席,是要二弟和三弟一同衡量武子良的态度。
正如子吟先前所想,若有一天大哥要和子良见面,非得是弟弟亲自到盛京来,以后辈的姿态去见大哥的,他打电话相约子良时,对方竟是意外的好说话,甚至对这和约也是欣然期盼着。
大哥,你记得要把那个定期回家的条件写下去。武子良在话筒里三番四次提道。
我记得。子吟回道,……除此以外,你还有其他的条件吗?
武子良就俐落地说,没有了。仿佛他签这个和议,就真的完全为了让子吟回家里来。
子吟犹是不敢掉以轻心,他遵从二哥的说法,给武白两家拟了一列的条文,除了双方答应领土互不干犯,又列了两家往来的细项,比如让两地的火车轨接壤上了,盛京的货物便能运送到邳县去;而武白两家的士兵能自由前往对方的属地,并不设关卡的限制……子吟做这事如此认真,既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亲自负责的重任,亦是为了做得公正,他对娘儿已怀着愧疚,就不想让白家兄弟觉得他更加的偏向弟弟了。
白镇军读着这草拟的条约,便称赞子吟准备得宜,再没有修改的需要了,白经国读了读,就说,子吟,你弟真只要求你定期回家?一般来说,两军协议,总得提上一些军事上的合作,比如一方开战,另一方必须相助、或是保持中立,如此,这条约才能给一军带来益处。
这是一份秘密的协议,子良明面上,还是与徐师令做同盟的。子吟就回道,不过,我也有写道,假若徐师令对白家开战,子良就必须保持中立。
你弟真同意?白经国就摇头叹笑,他也未免太听你的话吧?
徐师令并不是真心实意,我与子良谈论过,如今他们虽是向南方扩展了,然而真正拥兵占地的,却都是徐家兵,子良其实……并不占多少。子吟就事论事,这也是他为子良设身处地做过的考量,因此,才不应和白家对峙,真开仗的话,徐师令只会把子良看成棋子罢了。
白经国听着,便满意的看向子吟,不枉二哥用心教你弈棋,你现在竟是能把局面看得如此透切了。
不……二哥,我还差的远呢。
怒洋一直倚墙站立,密长的眼睫垂下,听二哥问子吟关于那条款的细节,他始终没有发表意见,甚至是连那份和约的草稿,也仅仅只扫了一眼。
娘儿……子吟回答完二哥的问话后,便转向了妻子,你认为如何?
怒洋便牵起了个轻淡的笑,我没所谓,和约看来很好。他抱首站在旁边,由始至终,都没有参与讨论,只是若有所思的看着桌上的和约,虽不认同,也不反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