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67章 第 67 章(2 / 2)

祝保才兴奋得几乎快蹦起来了,扬眉吐气,大叫道:“我考上了!!我被取中了!我过了!”

何夏兰激动得也大叫了一声。

母子俩兴奋地抱在了在一起。

何夏兰大喜过望,还没忘记张衍今天似乎没来,忙问道:“怎么样?看到衍儿的了么?”

祝保才两只眼睛摄住红纸,“在找呢!”

县试的榜单是圆圈式的,顺时针方向写,50一个圈,到后面剩下的不满50了,就加宽间距凑一个圈。

这回他从内圈直接开始找。

看到“张衍”名字的时候祝保才愣了一愣。

疑心自己看错了,揉了揉眼睛,又看了一遍。

没看错!

张衍这名字正在最内圈、最正中12点的位置,也就是通俗的“案首”!

“案首!!”祝保才立刻比自己中了案首还开心,狂奔出来,大笑道:“娘!衍儿是案首!!”

何夏兰也愣住了:“啊?”

“衍儿是案首!”祝保才与有荣焉,大声重申,“案首!第一名!”

何夏兰震惊地睁大了眼,结结巴巴直打舌花,“是、是案首?衍、衍儿是案首??”

王希礼也取中了,第一圈的位置,前二十。

接下来,两个人又紧紧地盯着红纸,一个一个找同窗的名字。

李郸也取中了。

明道斋这回应试的学生竟然都取中了,无一人落榜!

那厢,敬义斋的人也挤在人群中找。

沈溪越紧张得握紧了掌心,他理所当然地取中了,就在内圈,前五十。

“王希礼呢?”有人问。

“别吵!在找!”有人怒目。

“找到了!前二十——”话说到一半,戛然而止,那人揉了揉眼睛,惊呼,“我没看错吧!张衍!”

“张衍怎么了?”同伴不耐烦。

“案首!张衍是案首!”

瞬间,敬义斋的人都傻了。

沈溪越也呆住了。

案首?张衍竟然是案首?

敬义斋的人愣归愣,很快又被耳畔的议论声吸引了注意。

“这张衍是谁?”

“怎么之前从未听闻?”

虽说案首落在了明道斋挺叫人不爽的,但少年嘛,迅速就整理好了情绪。

总归是九皋书院的,同一个书院,自然是要一致对外。

敬义斋的学生们,立刻就抛却了这点儿不爽,大笑道:

“九皋书院的,是我们书院的!”

杏子巷。

一大早,曹氏出来倒水的时候就听到了一片声的锣响。

她愣了一愣,忽地记起来。

今天似乎是县试出榜的日子?

来不及放盆子,忙抱着盆子拥过去看。

只看到一队穿着红的,喜气洋洋的人,吹吹打打地路过了杏子巷一路往前去了。

“发榜了?”

“这是去谁家呀?”有人好奇地问。

报喜的人笑道:“去张家!前面元宝巷子的张家。”

“张家?”

“案首出来了!就是那家的张衍!”

张衍!

杏子巷的众人“嘶”地倒吸了口气。

那报喜的人喜气洋洋的,又多讲了一句:“这报的还不止这一个喜呢!他家那位张娘子不是在九皋书院当先生么?”

“怎么地?”有人忙打断追问。

“她门下的学生,全都取中了!!”

这回杏子巷的众人是连嘶都嘶不出来了。

曹氏更是目瞪口呆地望着报喜的人远去。

张幼双睡得迷迷糊糊间,是被外面的鼓乐吹打声给吵醒的。

一睁眼,张衍就端着一杯水坐到了她床边。

少年穿着件青色的直身,腰身纤细,乌发拢作个马尾,皮肤白皙,猫眼如水精琉璃般透彻温柔。

考完之后她也放松了,嗨了好几天,又因为县试当天在寒风中守了一天,这几天感冒,脑袋昏昏沉沉。

张衍嗓音轻轻的,像是怕扰了她睡眠似的:“时间还早,门窗我都关起来了,娘可要再睡一会儿?”

“不了,”张幼双胡乱揉了揉头发,接过张衍递过来的水,咕咚咚一口气喝完了,起床穿鞋,“今天是发榜的日子吧?走,我们看看去。”

她有自信猫猫他们都能考中,不过是名次的区别。

孰能料到,张幼双刚一推开门,报喜的,前来讨喜钱的人,如潮水般涌来。

……她是在做梦吗?这是怎么回事?!

“张衍!你是案首!”人群中十多个熟悉的嗓音高声喊道。

哗啦——

张幼双目瞪口呆地眼见那十多个熟悉的少年。

这十几个少年眨巴着眼睛,脸上流露出显而易见的喜色,争先恐后道:

“先生!我们取中了!我们都取中了!”闪闪发亮的眼睛,一副求表扬的表情。

何夏兰拨开人群,拽着祝保才走上来,又笑又是忍不住要掉眼泪:“来来来,快给你先生行礼。”

祝保才疼地大叫:“娘!我知道!我知道!耳朵要掉了!”

张衍也微微怔忪。

……他当真被取为了案首?

冬天的阳光总显得格外明媚,天光洒落。

报喜的人围着傻不拉几的母子俩,笑着涌上前说吉祥话。

那凑到她跟前的少年们也都个个,欣喜若狂,意气风发。

张幼双深吸了一口气,鼻尖浸润着初冬那股冰凉的寒意,这一口气直透如肺里,整个人一个激灵,彻底清醒了过来。

有点儿骄傲,有点儿小嘚瑟地看着面前自己这一手栽培下来的“萝卜秧子”们。

冬萝卜终于到了成熟的季节。

那感觉就像是胸腔中一朵闪闪发亮的小火花,霎时间席卷了全身,烧得她浑身上下热血沸腾。

既取中了,还是头一名,那庆功宴是必须的。

张幼双她还是完全低估了门下这些熊孩子的折腾程度。

好不容易送走了报喜的人离去,十几个少年兴致勃勃地脱了靴,争先恐后地拥进了张家。

左看看,右看看,一脸好奇。

这还是他们第一次来张先生家里呢!